在现实生活中,“假离婚”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夫妻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如获取购房资格、逃避债务等,会选择办理离婚手续,并签订内部协议来约定相关事项。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假离婚的内部协议通常是无效的。
相关法律条文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意思表示真实;
-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而假离婚的内部协议,虽然夫妻双方在形式上签订了协议,但实际上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他们办理离婚手续并非真正想要解除婚姻关系,而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这种行为违背了民事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真实”的要求。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张某和李某夫妻二人,为了购买第二套房产时能够享受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决定办理“假离婚”。二人签订了一份内部协议,约定离婚后房产仍为夫妻共同财产,待购买新房后再复婚。然而,在办理离婚手续后,张某却反悔了,不愿意复婚,并且主张按照离婚协议分割财产。李某则认为他们是“假离婚”,内部协议应该有效,双方为此发生了纠纷。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张某和李某签订的内部协议虽然看似对财产等问题进行了约定,但由于他们办理离婚手续的真实目的并非解除婚姻关系,而是为了获取购房优惠,所以该内部协议因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而无效。从法律角度看,一旦他们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的婚姻关系已经解除。
实用法律建议
- 谨慎对待“假离婚”:“假离婚”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夫妻双方在做出决定前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后果。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假离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一旦离婚手续办理完毕,婚姻关系的解除就是真实有效的,任何一方都可能改变主意,导致另一方的权益受到损害。
- 了解法律规定:在涉及婚姻关系和财产等重要问题时,夫妻双方应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忽视了法律风险,避免因对法律的无知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
-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如果已经陷入了“假离婚”引发的纠纷,应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当事人提供合理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假离婚的内部协议通常是无效的。夫妻双方在处理婚姻关系和财产问题时,应遵守法律法规,秉持诚实信用原则,避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