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监控摄像头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如街道、商场、小区等。这就引发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拍摄监控录像是否侵犯肖像权呢?
一、相关法律条文解读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判断是否侵犯肖像权,关键在于是否未经本人同意以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商场为了提升自身的安保水平,在商场内安装了多个监控摄像头。这些监控录像仅用于查看商场内的人员流动、安全状况等,并未用于任何营利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顾客的影像被拍摄下来,但商场的行为并不构成侵犯肖像权。因为商场安装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正常的经营秩序,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使用顾客的肖像。
案例二:某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未经员工同意,将监控录像中员工工作的画面剪辑后用于广告宣传。这种行为就侵犯了员工的肖像权。因为公司未经员工同意,且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了员工的肖像,符合侵犯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三、判断拍摄监控录像是否侵犯肖像权的关键因素
- 目的和用途 如果拍摄监控录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保障正常的经营秩序或者履行法定职责等合理目的,且录像资料不用于营利活动,一般不构成侵犯肖像权。例如,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安装监控摄像头,用于监测交通 违法行为,这是为了保障公共交通安全,不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 是否经过本人同意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果经过本人同意拍摄监控录像,那么即使录像可能会被用于某些特定的目的,也不构成侵犯肖像权。例如,在某些科研项目中,参与者同意被拍摄用于研究分析,这种情况下的拍摄是合法的。
- 公开范围和程度 如果监控录像的公开范围有限,仅在特定的场所或特定的人员之间传播,且不涉及营利活动,一般也不构成侵犯肖像权。例如,小区内的监控录像仅在物业管理处内部查看,用于解决小区内的安全问题,不对外公开,这种情况通常是合法的。
四、实用的法律建议
- 对于安装监控设备的单位或个人来说
- 明确安装目的:在安装监控设备之前,要明确安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保障正常的经营秩序等合理目的,而不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
- 告知相关人员:在合理范围内,告知被拍摄者监控设备的存在和使用目的,尽量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同意。
- 规范录像管理:建立健全的录像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录像资料的使用范围,防止录像资料被滥用。
-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
-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肖像权受到法律保护,当发现自己的肖像权被侵犯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收集证据:如果怀疑自己的肖像权被侵犯,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如录像资料、宣传材料等,以便在维权时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 寻求法律帮助: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投诉、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综上所述,拍摄监控录像是否侵犯肖像权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合理利用监控设备保障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肖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