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五种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是怎样的?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主要有五种计量属性,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它们的适用范围。 首先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购买资产或者承担负债时实际花费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大多数常规的经济业务中,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原材料等,都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数据容易取得且比较可靠。例如,企业购买一台设备,支付了10万元,那么这台设备就按照10万元的历史成本入账。 其次是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当企业盘盈固定资产时,通常会采用重置成本计量。因为盘盈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其原始购置成本,此时按照当前市场上购置相同或类似固定资产所需的成本来入账,更能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比如企业盘盈了一台旧设备,市场上同样规格的新设备售价为12万元,考虑到设备的新旧程度,估计重置成本为8万元,那么就按照8万元入账。 可变现净值也是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它主要用于存货的期末计量。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企业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存货,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例如,企业有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为50万元,预计售价为60万元,但销售时需要发生运输费、销售费用等共计8万元,那么这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就是60 - 8 = 52万元。如果市场情况发生变化,预计售价下降为45万元,那么可变现净值就变为45 - 8 = 37万元,此时存货就需要按照37万元计量,并计提50 - 37 = 13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涉及长期资产或负债的计量时,现值的应用较为广泛。比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且付款期限较长,此时就需要将未来的付款额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时点,以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未来的100元钱和现在的100元钱价值是不同的,通过折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 最后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较为常见。例如,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是因为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及时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总之,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和情况,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交易或事项,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