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适用哪些范围,哪些纠纷不能仲裁?
我遇到了一些纠纷,在考虑要不要申请仲裁。但我不知道仲裁具体适用于哪些情况,也不清楚哪些纠纷是不能通过仲裁解决的。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法律规定,看看我的纠纷能不能走仲裁程序。
展开


仲裁是一种常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能高效、专业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仲裁适用的范围以及哪些纠纷不能仲裁。 首先,我们来看仲裁适用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合同纠纷是非常常见的仲裁适用领域,比如买卖合同纠纷,买卖双方在货物质量、交付时间、价款支付等方面产生争议,就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还有租赁合同纠纷,出租方和承租方在租金、房屋维修、租赁期限等问题上有分歧,也能申请仲裁。此外,技术合同纠纷、运输合同纠纷等各类合同纠纷都在仲裁适用范围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例如知识产权中的商标权、专利权纠纷,如果涉及财产权益方面的争议,也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接着,我们再说说哪些纠纷不能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两类纠纷不能仲裁。第一类是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这些纠纷涉及到人身关系和特定的身份关系,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和伦理道德因素。比如婚姻纠纷,它不仅仅是财产分割的问题,还涉及到夫妻感情、子女抚养等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不能简单地通过仲裁来解决。第二类是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产生的纠纷,例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方面的争议。这类纠纷有专门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法定解决途径,不适合通过仲裁解决。因为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仲裁强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解决。 综上所述,仲裁在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涉及人身关系和行政争议的纠纷,有其他更合适的解决途径。在遇到纠纷时,我们要准确判断是否属于仲裁适用范围,以便选择正确的纠纷解决方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