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账外资产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审计账外资产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审计账外资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财务状况等。通过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如公司章程、营业执照、财务报表等,初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分布和管理情况。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步骤。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审计人员和时间,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账外资产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对于现金类账外资产,可以通过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对账单等方式进行审计。对于存货类账外资产,可以进行实地盘点,检查存货的数量、质量和存放地点,并与账面记录进行核对。对于固定资产类账外资产,可以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合同、发票、验收报告等凭证,核实资产的所有权和入账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异常情况。例如,比较不同期间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指标,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波动。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财务比率进行分析,评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再者,关注异常交易和事项。审计人员要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异常交易和事项,这些可能是账外资产存在的线索。例如,大额现金交易、无合理商业目的的交易、与关联方的异常交易等。检查这些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隐瞒收入、转移资产等情况。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捐赠、赞助、罚款等非经常性事项,也要进行详细的审计。核实这些事项的发生原因、金额和处理方式,是否存在账外收支的情况。 另外,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证据是审计结论的依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对于发现的账外资产线索,要及时进行调查和核实,取得相关的证据。证据可以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审计人员要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妥善保存证据,以备后续的审计和检查。 最后,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审计人员在审计账外资产时,必须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干扰和影响。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在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同时,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参与任何违法违规的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享有相应的职权,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审计账外资产时,要全面、细致地开展工作,注意各个环节的要点,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账外资产,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