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我在学习法律知识,看到刑法分则里对犯罪有不同的分类。我特别想知道,在咱们国家,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主要是依据什么呢?这个依据对理解犯罪类型和法律规定感觉很重要,所以希望能弄清楚。
展开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主要根据是犯罪的同类客体。下面给你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犯罪行为伤害到了社会里的某种关系。比如说,盗窃罪,它侵犯的客体就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关系;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则是他人的生命权关系。 那同类客体又是什么呢?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刑法分则就是把那些侵犯同类社会关系的犯罪归为一类。比如,危害国家安全罪这一类,它们侵犯的同类客体就是国家安全;侵犯财产罪这一类,侵犯的同类客体就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这种分类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按照同类客体进行分类,能让刑法分则的结构更加清晰、合理,方便人们查找和适用法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司法工作人员正确定罪量刑。当司法人员面对具体的犯罪行为时,可以根据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快速判断该犯罪属于哪一类,进而准确地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文。 我国《刑法》分则正是按照这样的分类方式,将犯罪分为了十大类,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