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是什么?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要明确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首先,从主观故意方面来看。诽谤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是故意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虚构的事实,并且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损害他人的名誉。例如,张三为了报复李四,故意编造李四贪污的虚假事实并四处传播。而如果是因为误解或者过失而传播了不实信息,则不构成诽谤罪。比如王五误把听来的谣言当成真实情况告诉了别人,他并没有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主观意图,这种情况通常不构成犯罪。 其次,看是否有捏造事实的行为。这里的“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只有捏造了虚假的事实并加以散布,才可能构成诽谤罪。如果传播的是真实的事实,即使该事实对他人名誉有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比如赵六确实存在违法违纪行为,被人如实曝光,这就不属于诽谤。 再者,散布行为也是重要的判断因素。散布是指将捏造的虚假事实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使众人知道。如果只是在小范围内私下说说,没有广泛传播,可能不构成诽谤罪。例如,甲只在自己和乙的私人聊天中说了一些关于丙的不实之词,没有再向其他人传播,这种情况一般不认定为诽谤罪。 最后,情节严重程度是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诽谤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情节严重主要包括多次诽谤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导致他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等严重后果等情况。如果情节比较轻微,一般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总之,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诽谤罪,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行为以及情节严重程度等多个方面,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