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遗像能否受到肖像权保护?


公民遗像能否作为肖像权保护,这是一个涉及公民去世后其肖像权益的重要法律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肖像权的基本概念。肖像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形象照片、画像等肖像有使用、许可他人使用等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这里明确了肖像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并且强调了肖像的可识别性。 当公民去世后,其民事权利能力即终止。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人一旦死亡,这种资格就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去世公民本身不再享有肖像权。然而,公民的遗像并不因为主体的死亡而失去法律意义。 虽然死者不享有肖像权,但遗像涉及到死者的人格利益以及其近亲属的精神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他人不得随意侵犯死者的遗像。如果有人擅自使用、侮辱、丑化公民遗像,其近亲属可以以侵犯死者的人格利益为由,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比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遗像的保护,法院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使用遗像的目的、方式、造成的影响等。如果是出于公益目的、纪念目的等正当理由使用遗像,并且没有对死者及其近亲属造成不良影响,可能不会被认定为侵权;但如果是用于商业目的、恶意诋毁等不正当使用,就很可能构成侵权。 公民遗像虽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在世公民的肖像权保护,但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为了维护死者的尊严和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当遇到遗像被侵犯的情况时,死者的近亲属应当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