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时受疾病影响是否可以请求法院轻判刑罚?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时受疾病影响是有可能请求法院从轻量刑的,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我国刑法里,承担刑事责任需要行为人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而疾病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是判断能否从轻量刑的重要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里所说的精神疾病就属于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当精神病人因为疾病导致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出现问题时,法律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除了精神疾病,其他一些严重的身体疾病如果在犯罪时影响到犯罪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理论上也可能影响量刑。比如一些严重的脑部疾病、癫痫等,可能在发作期间导致行为人意识模糊,从而影响其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控制。但这需要有充分的医学鉴定和证据来证明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疾病对犯罪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程度。 如果犯罪人能够证明自己在犯罪时受疾病影响,导致其刑事责任能力有所减弱,那么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向法院提出从轻量刑的请求。一般来说,犯罪人或其辩护人需要提供相关的病历、诊断证明、医学鉴定报告等证据材料,由法院综合全案情况进行判断。法院会根据疾病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程度、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从轻处罚以及从轻的幅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要犯罪时患有疾病就一定能从轻量刑。如果疾病与犯罪行为没有直接关联,或者虽然患有疾病但并不影响犯罪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法院通常不会因为疾病因素而从轻处罚。例如,犯罪人患有轻微的感冒等不影响其正常行为能力的疾病,就不能以此为由请求从轻量刑。 总之,犯罪时受疾病影响是有可能请求法院轻刑的,但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且需要通过合法的程序和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