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立案后的流程是什么?


案件立案后的流程会依据案件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为你分别介绍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立案后的大致流程。 首先是民事案件。立案后,法院会在5天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要在收到之日起15天内提出答辩状。之后法院会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并在3天内告知当事人。在开庭3天前,法院会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时间和地点。庭审过程通常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等环节。庭审结束后,法院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其次是刑事案件。立案后,公安机关会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侦查终结后,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特殊情形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最后是行政案件。立案后,法院会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法院会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之后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一般会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