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行为有什么特点?


环境侵权行为指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或环境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下面为您介绍环境侵权行为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环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致害过程复杂,通常不像一般侵权行为那样直接明确。例如,一家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可能经过很长时间和复杂的传播途径,才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损害。而且,环境侵权行为涉及的主体和利益关系也很复杂,可能涉及到多个污染者、受害者,以及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河流污染,可能有多个企业向河流排污,影响到沿岸众多居民的用水安全、渔业生产等不同方面的利益。 其次是潜伏性。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往往不会立即显现,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很多情况下,污染物在环境中逐渐积累,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引发明显的损害后果。例如,某些重金属污染土壤后,农作物吸收了这些重金属,长期食用受污染农作物的人可能在很长时间后才会出现健康问题,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就使得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现和认定变得困难,也增加了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 再者是广泛性。环境侵权行为的影响范围广泛,可能涉及到不特定的多数人。一个企业的污染行为可能影响到周边整个社区、村庄甚至更大范围的人群。比如大型化工企业的泄漏事故,不仅会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损害,还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如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长期的破坏,影响到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最后是间接性。环境侵权行为通常不是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而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间接对受害人造成损害。例如,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入河流,污染了河水,居民饮用或使用被污染的河水后才受到损害。这种间接性使得环境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认定更加困难,需要借助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进行判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为环境侵权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当发生环境侵权行为时,受害者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