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商业诽谤行为会受到怎样的民事法律制裁?

我开了一家小公司,最近发现同行在网络上恶意编造虚假信息诋毁我们公司,导致我们业务量下降。我想了解这种商业诽谤行为在法律上是如何认定的,会受到怎样的民事法律制裁,我该如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展开 view-more
  • #商业诽谤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从法律认定角度来看,构成商业诽谤行为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行为主体通常是经营者,也就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商业主体。比如甲公司和乙公司是同行竞争关系,甲公司为了打击乙公司,实施相关行为,甲公司就是商业诽谤行为的主体。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仍然积极实施。再者,行为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例如编造竞争对手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四处传播。最后,该行为对竞争对手造成了损害后果,比如导致对方客户流失、销售额下降等。 在民事法律制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对于商业诽谤行为,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的民事制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停止侵害。一旦被认定存在商业诽谤行为,侵权人必须立即停止相关的诽谤行为,比如删除网络上发布的虚假信息等。二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侵权人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因诽谤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例如在原发布虚假信息的平台上发布声明澄清事实。三是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向被侵权人表示歉意,以弥补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害。四是赔偿损失。这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如因商业诽谤导致的销售额下降、为消除影响而支出的费用等;间接损失如潜在客户流失等可能造成的未来利益损失。被侵权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损失,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赔偿数额。 如果遇到商业诽谤行为,被侵权人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证据,如虚假信息的发布内容、传播范围、造成损失的相关数据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