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账款中常见的作假手法有哪些?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在企业财务处理中,应付账款存在一些常见的作假手法。 一种常见的作假手法是虚构债务。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根本没有发生真实的交易,却在账面上记录了应付账款。例如,企业可能虚构了与供应商的采购合同,然后在账务上记录一笔应付账款。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调节利润,增加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以达到少交税等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虚构债务明显违反了这一规定。 隐瞒退货也是常见的作假手段。当企业采购的货物出现质量问题等情况进行退货时,本应冲减应付账款。但有些企业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继续挂账。比如,企业退回了一批价值较高的原材料,却没有在应付账款中减少相应的金额。这样会导致应付账款虚增,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债务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企业应当如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隐瞒退货不处理应付账款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 还有利用应付账款贪污现金折扣。在企业采购中,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付款,供应商会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有些企业相关人员可能会故意按全额支付货款,然后将获得的现金折扣占为己有,而在账务上不进行正确处理。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于职务侵占等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这种贪污行为达到一定数额,将构成犯罪。 另外,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也是一个问题。有些企业对于一些应付账款长期不进行处理,可能是因为该笔债务本身存在问题,或者是企业故意为之。长期挂账会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按照会计准则,对于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企业应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企业不进行处理,就违反了相关的会计核算规定。 总之,企业在应付账款处理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如实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防止出现各种作假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