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的概念和定义是什么?


非法证据,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手段收集到的证据。这种证据因为其取得方式不合法,所以可能会影响司法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非法方法获取的言词证据,比如警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采用殴打、威胁等暴力手段,让犯罪嫌疑人做出的供述,这种供述就是典型的非法证据。另一类是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实物证据,例如,侦查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搜查、扣押,从而获得的物证、书证等,如果不能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也属于非法证据。 在民事诉讼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比如,为了获取证据,私自安装窃听器去监听他人的私人谈话,这种证据就是因为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不能作为民事诉讼中的有效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防止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而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在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中,对于非法证据的认定和排除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会依据这些规定,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确保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基于合法有效的证据之上的。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也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