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假合同会有什么后果?


伪造假合同的行为在法律上会引发一系列后果,下面从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在民事方面,伪造假合同属于严重的民事欺诈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这意味着因受欺诈而签订合同的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一旦合同被撤销,伪造方可能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责任。比如,甲伪造合同骗取乙的钱财,合同被撤销后,甲需要返还乙的钱财,若给乙造成了其他经济损失,还需进行相应赔偿。 从行政责任角度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伪造的是涉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要主体的合同,就可能触犯这一法条,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在刑事责任方面,伪造假合同有可能触犯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例如,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合同骗取他人大量财物,就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伪造假合同不仅会面临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人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签订和履行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