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不申请强制执行会有什么后果?


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被告不主动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原告可以选择申请强制执行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若原告不申请强制执行,会产生多方面的后果。 首先,从权利实现角度来看,原告的合法权益可能无法得到及时实现。法院的判决只是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原告的权利,但如果不借助强制执行程序,被告可能会拖延甚至拒绝履行义务。比如在债务纠纷中,被告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还钱,若原告不申请强制执行,那么原告的债权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财产。 其次,存在申请执行时效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如果原告在这个二年的期间内没有申请强制执行,就可能会丧失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来实现权利的机会。 再者,对于司法资源和司法权威也有一定影响。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的,如果大量原告不申请强制执行,导致判决无法有效执行,会降低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因为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那么之前的司法活动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如果原告在合理时间内不申请强制执行,也可能会给被告转移、隐匿财产提供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告可能会将自己的财产进行转移或者隐匿,等原告想要申请强制执行时,可能会发现被告已经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了,这无疑会加大原告实现权利的难度。 综上所述,原告不申请强制执行会面临诸多不利后果,为了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原告应及时申请强制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