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治安调解的情形下私自调解会怎样?


在探讨不符合治安调解情形下私自调解的后果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治安调解的概念。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育并促使双方交换意见,达成协议,对治安案件做出处理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表明,治安调解是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和程序的。 如果不符合治安调解的情形而私自调解,从法律层面来看,首先这种私自调解的协议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不符合法定调解情形的案件,不在法律规定的可调解范围内,双方私下达成的协议无法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障。例如,如果案件涉及严重的暴力犯罪或者其他不可调解的违法行为,即使双方私下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也不能免除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次,对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公安机关仍然有权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即便双方私自达成了调解,也不能阻碍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追究违法者的责任。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不能因为当事人的私下行为而被忽视。 此外,如果因为私自调解而影响了公安机关对案件的正常调查和处理,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伪造证据等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干扰执法,从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所以,在遇到涉及治安管理的问题时,一定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治安调解的条件,并在其主持下进行调解,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