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的这10种情形真的可能无罪吗


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单来说,就是明明知道别人在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 关于您提到的帮信罪这10种情形是否可能无罪,是有一定法律依据和实践案例支撑的。 首先,涉案金额不够,不构成犯罪,可能不起诉。是否构成帮信罪,要综合看帮助对象人数、支付结算金额、非法获利等多方面。一般来说,如果支付结算金额没有达到20万元,就有可能不构成犯罪。比如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检察院曾公布案例,犯罪嫌疑人郭某某明知自己银行卡被用于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但其总流水157799.15元,涉案流⽔42000元,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为是犯罪,最终决定对其不起诉。这是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其次,非法获利没有达到1万元,不构成犯罪,可能不起诉。虽然实施了帮助行为,但如果非法获利很少,没有达到1万元,且其他构罪标准也未达到,就有可能不构成犯罪。例如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检察院曾有案例,犯罪嫌疑人朱某某从事赌博平台推广“跑粉”业务,非法获利共计30000余元,但如果其非法获利未达到1万元且其他条件也不符合,就可能不构成犯罪。这同样符合上述《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 再者,只帮助一人支付结算,可能不起诉。不过这也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综合判断,如果整体情节轻微,可能不被认定构成犯罪。 支付结算的款项是否犯罪所得,证据不足,可能不起诉。因为认定犯罪需要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如果对于款项是否属于犯罪所得无法证实,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可能不会被起诉。 主观上,不明知他人实施信息网络犯罪,客观上没有帮助行为的,可能不起诉。帮信罪要求主观上明知他人犯罪还提供帮助,如果没有这种明知的主观故意,也没有实际帮助行为,自然不构成犯罪。 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能不起诉。这是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基本证据规则,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才能定罪处罚。 共同犯罪中起次要和辅助的,可能不起诉。在共同犯罪中,如果作用较小,属于从犯,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有可能不起诉。 退赔了受害人损失,取得谅解,可能不起诉。积极退赔和取得谅解说明犯罪嫌疑人有一定悔罪表现,对于一些情节不太严重的案件,司法机关可能考虑不起诉。 在校大学生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可能不起诉。对于在校大学生这类特殊群体,考虑到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且积极改正态度,司法机关可能酌情不起诉。 民营企业家退缴违法所得,可能不起诉。这体现了对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鼓励其积极纠错的态度。 总之,这些情形确实存在无罪的可能性,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案件的实际证据、情节等多方面因素,由司法机关依法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