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赡养协议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签订赡养协议是子女之间明确赡养责任、保障父母权益的一种常见方式。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签订赡养协议时应注意的细节。 首先,协议主体必须适格。赡养协议的签订主体是赡养人与被赡养人。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比如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四条)。被赡养人自然就是老年人。只有这些适格的主体签订的协议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协议内容要合法合规。赡养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比如,不能在协议中约定免除子女对父母的法定赡养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所以,协议中必须体现这些法定的赡养义务。 再者,协议内容要具体明确。赡养协议应当对赡养的方式、赡养的标准、费用的分担、护理和照顾的安排等内容作出明确约定。例如,赡养费用的数额要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父母的实际需求以及赡养人的经济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赡养的方式可以是轮流照顾生活起居,也可以是提供经济支持由专业机构照料等。 另外,签订协议的过程要遵循自愿、公平、协商一致的原则。所有参与签订协议的各方都应当是出于真实的意愿,不能存在胁迫、欺诈等情形。如果签订协议时存在这些违法情形,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五十条)。 最后,最好对赡养协议进行公证。虽然公证不是赡养协议生效的必要条件,但经过公证的赡养协议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在出现纠纷时,公证文书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便于解决争议。 总之,签订赡养协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各方谨慎对待,确保协议合法、合理、明确,以保障父母的晚年生活和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