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宪和违法有什么区别?


违宪和违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定义上看,违宪是指违反了宪法的相关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根本性内容。而违法则是指违反了除宪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在各个具体领域的细化和延伸。 判定标准方面,违宪的判定通常是由特定的机关依据宪法的规定来进行。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有权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和认定。而违法的判定则是由相应的执法机关或司法机关,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例如,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 行为性质上,违宪行为主要涉及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等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违反宪法原则和精神的行为,它损害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秩序。而违法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行为违反的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损害的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从法律后果来看,违宪的后果通常是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被宣告无效,或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被撤销等。违法的后果则根据具体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而定,可能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例如,民事违法行为可能需要承担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可能会受到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则会面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等刑事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从根本上明确了违宪和违法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