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捕和起诉有什么区别?


提捕和起诉是刑事诉讼程序中两个不同的环节,它们存在着诸多区别。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首先是定义。提捕,即提请批准逮捕,是指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请求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诉讼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起诉则是指法定的机关或者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控告,要求该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其次是适用阶段。提捕发生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有实施犯罪的重大嫌疑,且符合逮捕的条件时,就会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例如,公安机关在调查一起盗窃案件时,通过侦查掌握了一定证据,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会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干扰证人作证等,就可以提捕。起诉一般发生在侦查终结之后。当公安机关完成侦查工作,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再次是主体。提捕的主体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行使这项权力,是为了保障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继续犯罪等。起诉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检察院。在我国,除了自诉案件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法院起诉外,绝大多数刑事案件都是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最后是后果。如果检察院批准了提捕申请,犯罪嫌疑人会被逮捕,被限制人身自由,羁押在看守所。逮捕是一种较为严厉的强制措施,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起诉后,如果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被告人有罪,被告人将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总之,提捕和起诉在定义、适用阶段、主体和后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刑事诉讼的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