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区别?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首先,形成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严格的制定程序。比如我国的法律,是由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是经过长时间的起草、审议等一系列法定程序才正式颁布实施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例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其次,表现形式不一样。法律通常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比如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等,人们可以通过查阅这些条文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道德一般没有具体的条文,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通过人们的言传身教、社会舆论的褒贬来发挥作用。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有道德,往往是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大家对他的评价来判断的。 再者,调整范围也有所差异。道德的调整范围更为广泛,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情感等较为内在的领域。比如一个人在心里有自私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虽然不违反法律,但可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法律主要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只有当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时,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合同违约行为,如果只是有违约的想法而没有实际违约,法律一般不会干预,但如果真的违约了,就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实施保障不同。法律的实施依靠国家强制力,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暴力机关来保证法律的执行。一旦有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罚款、拘留、判刑等。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同时自己内心也可能会感到愧疚。比如,一个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