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几档之间有什么区别?


社保档次通常在职工社保里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在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时,有不同缴费档次可以选择。下面从缴费、待遇等方面为你解释不同档次的区别。 缴费金额上,社保档次是依据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划分的。一般来说,分为多个档次,比如60%、80%、100%、200%、300%等。选择的档次越高,缴费基数就越高,缴纳的社保费用也就越多。以养老保险为例,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假设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5000元,缴费比例为20%,如果选择60%的档次,缴费基数就是5000×60% = 3000元,每月缴费金额就是3000×20% = 600元;若选择300%的档次,缴费基数为5000×300% = 15000元,每月缴费金额则是15000×20% = 3000元。 养老金待遇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简单来讲,缴费档次越高,缴费金额越多,个人账户累计的金额也就越多,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选择300%档次缴费的人员,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肯定会比选择60%档次缴费的人员多。 医疗待遇方面,高档次的社保缴费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医疗保障。比如在一些地区,高档次缴费的医保个人账户划入的金额会更多,这部分钱可以用于在药店买药、支付门诊费用等。而且在住院报销时,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可能也会相对较高。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一般情况下与缴费档次的关联相对较小,主要与当地的政策和个人的就业情况等有关。总之,选择社保档次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未来保障需求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