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财产协议书需要公证吗
我和伴侣打算签订一份夫妻财产协议书,对我们婚后的财产分配做个约定。但我们不太清楚这协议书需不需要去公证。想了解一下公证与否在法律效力、实际作用方面有什么差别,要是不公证会不会影响协议的有效性 。
展开


夫妻财产协议书不一定需要公证。首先,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明确指出,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这说明,只要夫妻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财产协议,该协议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时,就具有法律效力,并不以公证为生效前提。 也就是说,即便不公证,只要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且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协议就是有效的。 然而,公证后的夫妻财产协议书也有一定优势。公证可以增强协议的证明力。当涉及到财产纠纷时,经过公证的协议更容易被法院采信。比如在一些离婚财产分割案件中,如果一方拿出经过公证的财产协议,相较于未公证的协议,在证明财产分配约定方面会更具说服力。而且,公证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财产纠纷的发生。如果财产金额数额较大的话,考虑做公证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能对双方都起到保护作用。 相关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简单说,就是人们做的一些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像签合同、立遗嘱等。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公共秩序就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就是社会公认的良好道德风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