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协议怎么写才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公证吗


要让婚内财产协议具有法律效力,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按规范撰写。 首先,签订协议的双方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精神正常、年满18周岁等。 其次,协议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这意味着是夫妻双方在自愿、平等、公平的基础上签订的,不存在一方欺骗、强迫另一方的情况。比如,不能一方以威胁对方生命安全等手段迫使对方签订协议。 再者,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利益,同时要符合公序良俗。比如,不能约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从撰写规范上看,要明确双方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确定协议主体。要详细写明婚内财产的划分方法和范围,像婚后各自收入、利息及投资所得的分配等都要写清楚,财产描述要具体明确,比如房子要写清地址等。双方还需在协议上签名并盖手印,表示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关于婚内财产协议是否需要公证,我国法律从来没有规定婚内财产协议要以“公证”作为生效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即使不公证,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不过,经过公证的协议证明力更高,能对抗第三人。比如,夫妻约定房产归一方,但没公证,之后另一方私自将房产卖给不知情的第三人,没公证的话可能难以对抗第三人;若公证了,第三人就难以主张善意取得。是否公证可以由夫妻双方自由协商决定。 相关概念: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进行民事行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对抗第三人: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之间就某一财产或权利存在某种约定或关系时,该约定或关系对其他不知情的第三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三方不能以不知道该约定或关系为由而主张不受其约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