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致死定罪是虐待罪还是杀人罪?


在家暴致死的情况下,判定是虐待罪还是杀人罪,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 首先来了解一下虐待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概念。虐待罪,是指经常以打骂、禁闭、捆绑、冻饿、有病不给治疗、强迫过度体力劳动等方式,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而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明显区别。在主观故意方面,虐待罪的主观故意是对被害人进行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目的不是直接剥夺其生命;而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故意则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比如,在一些长期家暴案例中,施虐者虽然有打骂等行为,但并没有积极追求被害人死亡的故意,只是通过长期的折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或控制被害人,这种情况更倾向于虐待罪。相反,如果施虐者在某次家暴中,使用致命工具,并且实施了足以致人死亡的行为,如用刀猛刺要害部位等,就很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从行为特征方面分析,虐待行为具有经常性、持续性、渐进性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故意杀人行为通常是一次性的、具有突发性和暴力性的致命行为。例如,长期对家庭成员进行辱骂、殴打,但每次都未达到致命程度,最终因长期折磨导致被害人身体机能衰竭死亡,可能构成虐待罪。但如果施虐者突然手持凶器,在短时间内造成被害人死亡,更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特征。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综上所述,家暴致死究竟定虐待罪还是杀人罪,要全面考量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特征以及案件的具体情节等多方面因素,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