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串通情况下第三人撤销权的效力是怎样的?


在探讨恶意串通情况下第三人撤销权的效力之前,我们先来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恶意串通指的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合谋订立合同,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第三人撤销权是指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就为第三人在面对恶意串通的情况时提供了法律依据。当第三人发现存在恶意串通且损害自身权益时,其行使撤销权后,法院会对原生效裁判文书进行审查。 如果法院经审查,认定确实存在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那么原生效裁判文书中涉及损害第三人权益的部分将会被撤销或者改变。这意味着基于恶意串通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将会被重新调整,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将得到保护。例如,在一些涉及房屋买卖的案件中,卖家与买家恶意串通,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房屋,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作为第三人行使撤销权后,法院可能会判决该房屋转让合同无效,房屋恢复到原来的产权状态。 第三人行使撤销权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力,就是能够阻止恶意串通的当事人通过诉讼等方式来达到非法目的。恶意串通的双方往往试图通过虚假诉讼等手段,利用法院的裁判来确认他们的非法利益。第三人撤销权的存在,就像一道防线,使得这种非法目的难以得逞。 不过,第三人行使撤销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应当提供存在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证据。同时,要在规定的六个月期限内提起诉讼。 总之,在恶意串通的情况下,第三人撤销权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它能够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但第三人在行使该权利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以确保自身的诉求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