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掩饰、隐瞒犯罪是一种妨害司法秩序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构成要件。 首先是客体要件。掩饰、隐瞒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对刑事犯罪进行追究的正常活动。简单来说,司法机关需要对犯罪行为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会干扰司法机关查明犯罪事实、追缴犯罪所得,影响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司法机关要追查被盗抢的车辆,如果有人帮忙藏匿、改装这辆车,就会阻碍司法机关找到车辆,这就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相关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该条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体现了对这一客体的保护。 其次是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窝藏就是将犯罪所得隐藏起来,不让司法机关发现;转移是指将犯罪所得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收购是以金钱等方式购买犯罪所得;代为销售则是帮助犯罪分子把犯罪所得卖出去;其他方法包括对犯罪所得进行加工、改装等使其难以被识别等行为。例如,明知是盗窃来的手机,还帮忙将手机拆零件重新组装出售,这就属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 然后是主体要件。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也就是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此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只要是年满十六周岁且精神正常、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都可能构成此罪。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如果单位实施了上述相关行为,要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最后是主观要件。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掩饰、隐瞒。这里的“明知”包括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两种情况。确切知道就是明确了解这些财物是通过犯罪行为得来的;应当知道是指根据当时的情况和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推断出这些财物可能是犯罪所得。比如,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收购物品,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应当知道该物品是犯罪所得。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是犯罪所得而实施了相关行为,则不构成此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