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工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有什么对策?


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在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下,由法院宣告其破产并进行清算的法律程序。在企业破产工作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有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关于企业破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资产清查困难。在企业破产时,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然而,有些企业可能存在账目不清、资产转移等情况,这使得准确清查企业的资产变得十分困难。比如,企业可能存在未入账的固定资产,或者将资金转移到关联企业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需要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接管和清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导致资产清查工作受阻。 二是职工安置问题突出。企业破产意味着大量职工面临失业。职工的工资、社保等权益需要得到保障,同时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如果职工安置工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经济补偿金等,会导致职工不满,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企业破产法》明确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要优先清偿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因为企业资产不足等原因,导致职工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债权人利益协调难度大。企业破产涉及到众多债权人的利益,不同债权人的债权性质、数额等可能存在差异,他们对破产财产的分配诉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有担保的债权人希望优先受偿,而普通债权人则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得清偿。这就需要在破产程序中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而产生矛盾和纠纷。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对于资产清查困难的问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在企业日常经营中,要求企业规范记账,定期进行审计。在破产程序启动后,破产管理人要充分利用专业的审计、评估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准确的清查。同时,加强对资产转移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破产财产的完整性。 对于职工安置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破产企业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优先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支付职工的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等。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为职工提供就业机会,或者鼓励职工自主创业。 对于债权人利益协调问题,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破产财产分配机制。在破产程序中,要充分听取债权人的意见,根据债权的性质和数额进行合理的分配。可以引入债权人会议制度,让债权人参与到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增强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要加强对破产程序的监督,确保破产财产的分配符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利益。 总之,企业破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债权人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