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财产转移有哪些风险?


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只要夫妻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者经法院判决、调解离婚,离婚便具有法律效力。 首先,财产分割方面存在风险。一旦办理离婚手续,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即便所谓的“假离婚”,但在法律上,财产按照协议进行了分配,就很难再改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这意味着,一旦签订并生效,双方就要遵守约定。若一方反悔,想要重新分割财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很难重新分割财产。 其次,信用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假离婚财产转移是为了逃避债务等,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恶意逃债。债权人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财产转移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再者,身份关系方面也有风险。“假离婚”可能会弄假成真,一方可能会不愿复婚。因为离婚后,双方的婚姻关系已经解除,任何一方都有权利重新选择伴侣。一旦一方不愿意复婚,另一方也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对方复婚。这会给原本的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纠纷。 最后,假离婚财产转移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这种行为如果被发现,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法院查明当事人通过假离婚转移财产来妨碍诉讼执行等,可能会对相关责任人采取司法强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