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与原材料有哪些法律规定?
我开了一家小食品店,最近在整理货物时发现对于食品保质期和原材料的法律规定不太清楚。比如食品过了保质期该怎么处理,原材料的使用有什么限制等。想了解下这方面具体的法律规定,避免在经营中出现违法情况。
展开


食品保质期与原材料在我国的法律中有诸多明确规定。首先来说食品保质期。食品保质期指的是食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在这个期限内,食品的口感、风味、安全性等各方面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食品;违法销售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对于食品原材料,《食品安全法》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食品生产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此外,食品原材料的储存也需要符合相应的要求,比如要在合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保存,防止原材料变质。若食品生产企业使用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材料,同样会面临严厉的处罚。企业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要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被吊销许可证,相关责任人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总之,无论是食品保质期还是原材料,都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