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是否一定能通过摄像头查到?若没有证据该如何处理?


肇事逃逸并不一定能通过摄像头查到。虽然摄像头是查找肇事逃逸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存在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无法通过摄像头获取有效信息,比如摄像头存在盲区、故障,或者逃逸发生的区域没有安装摄像头等。 当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肇事逃逸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及时报案并配合调查**:向案发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案,提供事故的详细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经过,以及逃逸车辆的信息,如车辆的颜色、型号、车牌号码(如果有印象)等。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例如维护现场,避免现场被破坏,以便警方进行勘查;收集可能的实物证据,如车辆碎片、车漆、玻璃等;寻找目击证人,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或线索给警方。 2. **请求公安机关协查**:警方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调查,如查看现场周边其他可能存在的监控,包括交通卡口、小区监控等;通过技术分析,如对现场遗留的痕迹进行鉴定;调查走访附近的居民、商家等,收集线索。 3. **发动公众协助**:若交警部门不协助查监控或者调查进展缓慢,可以考虑发布协查通报,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向公众求助,提供一定的悬赏,鼓励知情者提供线索。 4. **检察机关补充侦查**:如果证据不足,检察机关可启动补充侦查程序,或者退回公安部门要求其重新调查取证,并再次开展收集证据工作。但如果经过补充侦查两次后,仍未能取得足够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该起事故为肇事逃逸,则应予以排除。 5. **通过民事途径索赔**:即使刑事案件中因证据不足无法对肇事者定罪,受害者或者其亲属依然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向肇事者索求相应的赔偿责任。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主要由原告方承担,但法院也可能会根据间接证据及合理推断作出裁决。 6. **寻求舆论监督**:在某些特殊案例中,媒体和广大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可能会引发更多证据的浮现,进而对案件的处理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逃逸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包括吊销驾照且可能终生不得重考;《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