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法典》是怎么规定虐待的?

我想知道在家庭生活里,如果遭遇了虐待情况,《民法典》是怎么说的。比如一方长期打骂另一方,这在《民法典》里是如何界定和处理的,我很关心在法律层面有什么依据和保护,想了解具体的规定。
展开 view-more
  • #虐待规定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法典》中,虽然没有直接对“虐待”给出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义,但在多个地方涉及到了与虐待相关的内容,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首先从婚姻家庭编来看,《民法典》第 1042 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这是从原则上明确了法律对于虐待行为的否定态度。在实际生活中,虐待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通常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持续性和经常性的特点。 从法律后果来讲,如果存在虐待家庭成员的情况,在离婚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民法典》第 1079 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也就是说,当一方以另一方虐待自己为由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且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虐待行为的存在,法院在调解无效后,会判决准予离婚。 同时,《民法典》第 1091 条还规定,有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意味着遭受虐待的一方在离婚时可以要求对方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以此来弥补自己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损失。 此外,在监护制度方面,如果监护人存在虐待被监护人的情况,根据《民法典》第 36 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这体现了法律对于被监护人的保护,避免他们在监护过程中受到虐待。 综上所述,《民法典》通过多个条文从不同角度对虐待行为进行了规定和约束,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