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权是如何受到法律保护的?


荣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权利。荣誉是特定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或突出贡献,政府、单位团体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积极正式评价。 我国法律对荣誉权给予了明确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从这条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荣誉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禁止非法剥夺他人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是对民事主体的一种积极评价和肯定,是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如果没有法定的事由和经过法定的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例如,某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了金牌,这是他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换来的荣誉。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他违反了比赛规则等法定事由,就不能随意剥夺他的金牌荣誉。 另一方面,禁止诋毁、贬损他人荣誉。诋毁、贬损他人荣誉的行为会破坏他人因荣誉所获得的良好社会评价,给他人的名誉和精神带来损害。就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说某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抄袭的,以此来贬低该科学家所获得的荣誉奖项,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法律所禁止的。 当荣誉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荣誉权。例如,要求侵权人停止诋毁行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如果因为侵权行为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总之,荣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权利,受到我国法律的严格保护。当我们的荣誉权受到侵害时,要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