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如何保障公民文明权利和自由的?


法律保障公民文明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有着多方面的方式和具体规定。 首先,从宪法层面来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出了根本性的规定。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公民在表达和集体活动方面的文明权利和自由。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这些都是公民文明权利和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为公民权利和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法律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其次,在民事法律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进行了详细的保护。例如,民法典规定了公民的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当公民的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据民法典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这就保障了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权利和自由,使公民能够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再者,在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刑法规定了各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绑架、侮辱、诽谤等。对于实施这些犯罪行为的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对潜在的犯罪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保护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其他重要权利,维护了社会的文明秩序。 另外,在行政法律领域,行政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保障公民在与行政机关打交道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赋予了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这使得公民在面对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时,有了合法的救济途径,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被行政权力随意侵犯。 总之,我国通过宪法、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全面、系统地保障了公民的文明权利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