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约金数额如何计算?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约金是一种常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那么合同违约金数额该如何计算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违约金分为约定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 约定违约金是指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约定了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的违约金数额或者计算方法。这种情况下,计算相对简单,直接按照合同约定来执行即可。比如,甲和乙签订的合同中约定,若甲违约,需按照合同总金额的 20%向乙支付违约金。如果合同总金额是 100 万元,那么甲违约时就应支付 20 万元的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所以,只要约定的违约金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当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或者低于造成的损失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比如,实际损失只有 10 万元,但约定的违约金高达 50 万元,违约方就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违约金数额。一般来说,判断违约金是否过分高于损失,通常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 法定违约金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了违约金的数额、固定比率,或者规定了违约金的比例幅度。在法定违约金的情况下,计算违约金就需要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不过,在现实的合同交易中,法定违约金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大部分合同还是以约定违约金为主。总之,在计算合同违约金数额时,要先看合同是否有约定,有约定按约定执行;若约定不合理,可请求调整;没有约定则看是否有法定违约金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