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里的存货怎么计算?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在库、在途和在加工中的各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先进先出法。它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比如,企业先买入了100件单价为10元的商品,之后又买入了200件单价为12元的商品。在销售时,如果按照先进先出法,先销售的那100件就按照10元每件计算成本,后面销售的再按照12元每件计算。这种方法符合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依据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要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和成本情况。 其次是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又分为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公式为: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期末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最后是个别计价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比如,珠宝店销售每一件珠宝,因为每件珠宝的价值和特点差异很大,就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准确计算每件珠宝的成本。依据是企业能够对存货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辨认,以准确反映每一项存货的成本流转。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合理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