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合同的诉讼时效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
在一些民事合同纠纷中,常常会疑惑诉讼时效的计算问题。比如在买卖合同中,一方未按约定付款,另一方想维权却不知道诉讼时效从何时开始算,也不清楚时效期限到底是多久。很想知道具体的计算规则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展开


民事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规则如下: 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三年的起算时间是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例如,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还款日期到了,债务人没有还钱,债权人此时就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那么从这一天开始,诉讼时效就开始计算了。 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同时,还有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即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比如,权利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在权利被侵害超过二十年之后才发现,此时即便起诉到法院,法院通常也不会予以保护。不过,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另外,对于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情况,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例如,签订了一份分三年付款的买卖合同,每年付一部分款项,那么诉讼时效就从最后一年付款期限届满之日开始计算。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