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时效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对行政机关的行为不服,想要提起诉讼的情况,但不清楚诉讼时效该怎么算。比如在一些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相关事件中,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时效,具体期限又是多久,很希望能有个清晰明确的解答。
展开


行政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该期限,当事人就会丧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其计算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一般情况下,行政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开始计算,期限是六个月。这里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一个重要的判定标准。“知道”很好理解,就是当事人明确了解到行政机关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知道”则是根据一般的生活常识、经验以及相关的证据材料等,可以推断出当事人应当已经知晓该行政行为。例如,行政机关通过公告、送达等合法方式告知了当事人行政行为的内容,即使当事人声称自己不知道,在法律上也会认定其“应当知道”。 其次,如果当事人先提起了行政复议,那么计算方式会有所不同。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在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后,仍有合理的时间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