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过后怎么进行赔偿?


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赔偿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和流程。 首先,要明确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划分依据。交警部门会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自勘查现场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等特殊情况另有规定)。这是后续赔偿责任确定的基础。 赔偿的流程大致如下: 1. 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拨打120急救电话对受伤人员进行救助,保护好现场,如果因救助伤者等原因需挪动位置,要标好位置。同时,可以自行达成赔偿协议或者拨打“122”电话报警。 2. 交通部门介入处理。交警进行现场勘查,记录相关情况并要求当事人或见证人在现场图上签名,必要时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相关证件。之后确定事故责任,当事人若对责任认定有异议,可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3. 赔偿方式选择。可以由交警部门组织赔偿调解,在确认伤者治疗终结或确定损害结果后,如果事故当事人同意进行赔偿调解,交警部门可以组织调解,调解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若调解不成,填写《调解终结书》,告知当事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申请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赔偿的范围,如果涉及人身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主要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精神损害赔偿等,并且建立在伤残等级鉴定基础之上,伤残等级由专门的鉴定机构鉴定。若涉及财产损失,则包括车辆维修费用等直接损失。 赔偿的承担主体方面,如果车辆购买了保险,先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交强险是强制保险,在责任限额内赔偿。商业险则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赔偿。不足的部分,由事故责任方按照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交通事故赔偿较为复杂,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明确责任划分和赔偿范围,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