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转让股权怎样认定为诈骗?
我遇到了有人转让股权的情况,怀疑对方是恶意转让想实施诈骗。我不太清楚在法律上,恶意转让股权达到什么样的情况会被认定为诈骗,我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这件事是不是诈骗呢?
展开


在法律上,要认定恶意转让股权构成诈骗,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对于恶意转让股权构成诈骗的认定,第一个关键要素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就是说,转让方在转让股权时,就没打算遵守正常的交易规则,而是想把受让方的钱据为己有。比如,转让方明明知道公司已经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却故意隐瞒这些情况,还向受让方吹嘘公司的良好前景和盈利预期,吸引受让方购买股权,这种行为就很可能体现了其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个要素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情况,像转让方编造公司有重大合作项目、即将获得巨额投资等虚假信息。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知受让方一些重要的负面信息,如公司存在重大债务纠纷、核心技术即将过期等。通过这些手段,使受让方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此外,还需要考虑诈骗的数额。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在股权交易中,如果转让方通过恶意转让股权骗取的金额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在实际判断时,要综合考虑转让方的行为动机、手段、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发现可能存在恶意转让股权诈骗的情况,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股权转让协议、聊天记录、财务报表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