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下产品缺陷该如何认定?


在了解侵权责任法下产品缺陷如何认定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产品缺陷。简单来说,产品缺陷就是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相关规定延续和细化了原《侵权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内容。《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二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那么,如何认定产品存在缺陷呢? 第一种认定方式是不合理危险标准。如果产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就可以认定为有缺陷。比如说,一款儿童玩具,正常玩耍时零件容易脱落被儿童误食,这就属于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因为它没有达到普通消费者对该产品安全性的合理预期。这里判断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要综合考虑产品的一般用途、正常使用方式、可预见的误用等因素。 第二种认定方式是强制性标准。当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如果产品不符合这些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为存在缺陷。例如,食品的添加剂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那么该食品就存在缺陷。强制性标准是国家为了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 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往往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检测和鉴定。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普通消费者很难自行判断是否存在缺陷,这时就需要委托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些机构会依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得出是否存在缺陷的结论。 此外,在认定产品缺陷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如果是因为设计不合理导致产品存在危险,那么设计方可能要承担责任;如果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导致产品缺陷,生产厂家则难辞其咎。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如果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销售,或者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也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产品缺陷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