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确定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和判断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从法律依据来看,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必须是合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例如,一家经过合法注册的公司,招聘了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的劳动者,这就满足主体资格要求。 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这意味着劳动者要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工作纪律等,并且按照单位的安排进行工作,单位会支付相应的报酬。比如,劳动者每天按照单位规定的时间上下班,完成单位分配的工作任务,单位每月按时发放工资。 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例如,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招聘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程序员的工作就是该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还可以通过一些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总之,确定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资格、劳动管理、劳动报酬以及相关证据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在实践中遇到劳动关系认定的问题,可以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和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