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责任该如何判定?


肇事逃逸责任的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比如,张三在撞车后,为了不承担责任,直接驾车逃离现场,这就属于肇事逃逸。 在判定肇事逃逸责任时,通常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该规定指出,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也就是说,如果能证明对方在事故中也存在违规行为,那么逃逸者的责任可能会相应减轻。 举个例子,如果李四在肇事逃逸后,有监控视频显示对方车辆闯红灯,那么李四的责任可能就不会是全部责任。不过,逃逸者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对方存在过错。 此外,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在实际的责任判定中,交警部门会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询问证人等方式来还原事故经过,确定逃逸者的责任。比如,查看事故现场的刹车痕迹、车辆碰撞位置,调取周边的监控视频,询问现场目击证人等。 如果被认定为肇事逃逸,逃逸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民事赔偿方面,需要赔偿对方的车辆维修费用、医疗费用等损失。行政处罚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果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比如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逃逸情节的,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