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标准如何确定责任?


在医疗损害赔偿中,责任的确定是一个复杂但有明确法律依据的过程。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确定责任。 首先,需要理解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错导致患者人身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医院和医生在看病治疗过程中,因为自己的错误让患者身体受到了伤害,就要对患者进行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是确定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法律依据。也就是说,要确定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责任,关键在于判断其是否存在过错。 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导致手术中出现问题,这就可能存在过错。第二,要考虑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当医疗行为是导致患者损害的原因时,医疗机构才需要承担责任。例如,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感染,如果能够证明是因为医院消毒不严格导致的,那么医院就有责任;但如果是患者自身身体原因导致的感染,医院可能就没有责任。 在实践中,确定医疗损害责任通常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主要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和责任程度。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则由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更侧重于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经过鉴定确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应承担责任,那么责任的大小会根据过错的程度来确定。一般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完全责任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过错是导致患者损害的唯一原因,要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主要责任是指医疗机构的过错是导致患者损害的主要原因,通常承担60%-90%的赔偿责任;次要责任表示医疗机构的过错是导致患者损害的次要原因,承担20%-40%的赔偿责任;轻微责任则是指医疗机构的过错对患者损害的发生起轻微作用,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总之,确定医疗损害赔偿标准中的责任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专业鉴定结果来进行。患者在遇到医疗损害问题时,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