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侵权如何认定诽谤罪?


名誉权侵权与诽谤罪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概念。名誉权是指人们对于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享有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好名声的权利。而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认定名誉权侵权是否构成诽谤罪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判断。首先,从行为上来看,诽谤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的行为。“捏造”就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虚假的事情;“散布”则是将捏造的虚假事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比如,甲毫无根据地编造乙有贪污行为,并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这就可能涉及到捏造和散布虚构事实。 其次,这种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诽谤罪。对于“情节严重”,法律虽然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会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二是诽谤的内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极大损害;三是多次诽谤他人等情况。例如,因为丙的诽谤行为,导致丁精神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就很可能符合“情节严重”的标准。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诽谤罪是需要被害人自己去法院起诉的,但如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公安机关等也会介入处理。 如果只是一般的名誉权侵权,还未达到诽谤罪的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总之,在判断名誉权侵权是否构成诽谤罪时,要综合考虑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应的法律规定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