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程序错误时该如何撤案?


在探讨行政案件程序错误时如何撤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行政案件以及程序错误的含义。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而程序错误就是行政机关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步骤、方式、顺序等进行操作。 当行政案件出现程序错误时,撤案是有相应法律依据和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对于撤案的主体和流程,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原告撤案。如果原告发现行政案件存在程序错误,例如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没有按照规定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也没有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告可以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书,说明撤诉的原因是程序错误。法院会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若符合法律规定,会裁定准许撤诉。 其次是被告撤案。行政机关自身发现程序错误后,可以主动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比如,原本的处罚决定是因为调查程序不合法,行政机关重新按照合法程序进行调查后,改变了原来的处罚内容。此时,如果原告同意行政机关改变后的行政行为,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法院同样会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 再者,如果程序错误严重影响到案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人民检察院也有权进行监督。当检察院发现行政案件存在程序错误时,可以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处理,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撤案。 此外,在撤案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原告申请撤诉,必须是出于自愿,不能受到任何胁迫或不正当影响。同时,撤诉申请要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即法院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法院一般不会受理撤诉申请。而且,撤案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的程序错误就不用承担责任了。行政机关可能需要对其程序错误进行整改,相关责任人员可能会受到内部的行政处分等。 总之,行政案件程序错误撤案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由适格的主体按照相应的流程提出申请,最终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裁定。在整个过程中,各方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以确保撤案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