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如何分割夫妻财产?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常情况下夫妻共同财产是一个整体,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法律允许夫妻进行婚内财产分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包括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婚内财产分割呢?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六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分割共同财产:(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 如果符合上述法定情形,要求分割财产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存在法定分割情形。比如,若主张对方隐藏、转移财产,需要提供对方转移财产的银行流水、交易记录等证据;若因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而另一方不同意支付费用,需要提供医院的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证据。 除了通过诉讼方式,夫妻双方也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婚内财产分割。双方可以签订婚内财产协议,对财产的归属、分割方式等进行约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时,要确保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并且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总之,婚内分割夫妻财产可以通过诉讼和协商两种方式进行,但都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并注意相关的证据收集和协议签订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