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禁止协议有赔偿无补偿引发争议该怎么处理?


当竞业禁止协议存在有赔偿无补偿的情况并引发争议时,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律处理方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竞业禁止协议。竞业禁止协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作为劳动者遵守竞业限制约定的对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同时,该法第二十六条还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如果竞业禁止协议只规定了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却没有约定用人单位的补偿义务,那么这种协议可能会因为排除了劳动者的权利而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当出现争议时,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果还在与用人单位协商的阶段,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要求其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劳动者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竞业禁止协议、工资发放记录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还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竞业禁止协议的效力以及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等问题。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如果认为劳动者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也需要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劳动者存在违反协议的行为,以及因劳动者的违约行为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如果协议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的请求可能不会得到支持。 总之,当竞业禁止协议有赔偿无补偿引发争议时,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