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过当该如何认定?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情况,有人为了避免自己的财物损失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造成了他人较大的损害。我不太清楚这算不算是避险过当,想了解一下在法律上对于避险过当是怎么认定的,认定的标准和依据都有哪些。
展开


避险过当,通俗来讲,是指在实施紧急避险行为时,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从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紧急避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 要认定避险过当,首先得看是否符合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意味着必须是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并且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时,才可以实施紧急避险。 其次,判断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必要限度一般是指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如果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等于或者大于所避免的损害,就可能构成避险过当。比如,为了避免自己的轻微财产损失,而导致他人重大的人身伤亡,这显然就超过了必要限度。 再者,从主观方面来看,避险过当行为人在主观上一般存在过失。也就是说,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避险行为可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避险过当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危险的紧迫程度、避险行为的方式和强度、所保护的权益和所损害的权益的大小等。对于避险过当,根据刑法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为避险过当毕竟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人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总之,认定避险过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